PI染色实验服务
实验介绍
PI(碘化丙啶,Propidium Iodide)染色是一种经典的细胞核荧光染色技术,通过特异性嵌入双链DNA/RNA,实现对细胞核的标记。由于PI无法穿透完整细胞膜,常与膜通透性检测联用,广泛应用于:
-细胞凋亡/坏死分析(区分死/活细胞)
-细胞周期检测(DNA含量定量)
-肿瘤药效评估(增殖抑制率计算)
本服务采用高纯度PI试剂,结合流式细胞术或荧光显微镜平台,提供精准的定量与定性分析。
实验流程
1.样本制备
- 客户提供:细胞悬液(≥1×10⁶ cells)或组织切片
- 可选处理:细胞固定/透化(乙醇或低渗缓冲液)
2.染色操作
- PI工作液配制(终浓度 5–50 μg/mL,避光)
- 样本与染液共孵育(15–30 min,室温避光)
3.核酸酶处理(可选)
- 加入RNase A(终浓度 100 μg/mL)消除RNA干扰
4.检测分析
-流式方案:488 nm激发,>620 nm发射波长检测
-成像方案: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红色核荧光(Ex/Em=535/617 nm)
注意事项
1.样本活性
- 新鲜样本需在24 h内处理,避免细胞自溶导致假阳性
2.避光操作
- PI具光敏性,全程需在暗环境中进行
3.对照设置
- 必须包含:空白对照、阳性(死细胞)对照
4.干扰排除
- 避免使用含酚红的培养基(背景荧光干扰)
- 多色实验时需验证光谱重叠(PI与FITC/Percp存在串扰)
结果展示
-流式数据:
细胞周期分析图(G0/G1, S, G2/M期比例)
凋亡细胞定量(PI+ Annexin V- 早期凋亡;PI+ Annexin V+ 晚期凋亡/坏死)
-成像数据:
荧光显微图像:死细胞核呈强红色荧光,活细胞无着色
组织切片中坏死区域定位
服务优势
-灵敏度:可检测<5%的亚G1期凋亡细胞
-稳定性:批内重复CV值<5%
-兼容性:支持多色荧光共标(如Hoechst/Annexin V联用)